Source: Barron's Online (http://www.blogger.com/post-create.g?blogID=7577064437281603331)
Get Ready for Big Banks to Bounce Back
By AVI SALZMAN
Veteran bank analyst Richard Bove says Citi and Bank of America will surge in coming years.
RICHARD BOVE, KNOWN as the dean of the banking analysts, can explain how Andrew Jackson's promotion of wildcat banks in 1837 was similar to the subprime-lending boom of our era. He knows what Grover Cleveland did wrong during the crisis of 1893. But Bove is still kicking himself for failing to recognize just how hard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would crash last year.
Nonetheless, Bove, now at Rochdale Securities, is optimistic again.
Fresh off a chat with executives at Citigroup (ticker: C), Bove stopped by the Barron's offices to talk about why profits at some big banks could quintuple; why former Treasury Secretary Henry Paulson,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Ben Bernanke, and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 Chairman Sheila Bair are "legitimate American heroes"; and how Citi's loan losses in the next few quarters "are going to blow your mind."
Manager's Bio
Name: Richard Bove
Age: 68
Title: Bank analyst, vice president, Rochdale Securities
Education: BA, political sci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Hobbies: Keeping up with 13 grandchildrenBarrons.com: If you buy Citigroup stock now, is it like buying Citi in the early '90s, when the business seemed doomed and the stock price was down around $2 a share?
Bove: I think so -- as long as Citigroup is going to do well in the next few quarters.
Q: And will they do better in the next four quarters?
A: Well it depends. If you think we are going into a depression, Citigroup is not going to do well, and the rest of the American banking system is not going to do well. If you think that the economy is going to turn around, which I believe is the case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then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American banking industry is going to be explosive on the upside. If it turns around, banks are going to see a fivefold increase in their net income.
Q: So, your view of Citi is that this mess is almost all forgotten in five years? We will be looking at a stock that is trading in double digits?
A: Let me ask you, who the hell remembers what happened in 1990, '91? Nobody. And the stock from 1993 to 1998 exploded.
Q: You see that happening again.
A: I'm not going to tell you Citi is ready for it yet, because my sense is that Citi does not understand Citi yet. In other words,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Citi has no confide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Citi for good reason.
The issue is that over a period of three and a half decades [top Citi executives] have destroyed the efficient use of capital, and they have destroyed the whole management crew of that company…. Now people take a look at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Vikram Pandit, and they say this guy is not moving fast enough. He is not turning this company around. How can you turn around 35 years of mismanagement and inappropriate use of capital in less than a decade? You can't do it. I think Vikram Pandit is doing everything right, personally. But I don't think that he has come to grips with these two issues -- personnel and capital -- because he is spending too much time putting out fires. The government wants him fired. They have got all these loan losses in the next couple of quarters at Citigroup -- are going to blow your mind they are going to be so big.
Q: But your sense is that after that, the business will improve dramatically?
A: If the U.S. government says we are not going to let it go bankrupt, it is not going to go bankrupt. So if it is not going to go bankrupt, ultimately, it is going to be fixed. Ultimately, you are go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do it right, and when you figure out how to do it right Citigroup comes out of it in a really strong position. Now what does it have that would make it come out of this thing, and what are the things that Pandit can do when he has a chance to look beyond these political issues? No. 1, Citigroup is in 140 countries. There is no other bank in the world in 140 countries. What if you are the U.S. government and you have a need to function at some point in one or other of these countries. Who are you going to go to, to handle the transmission of cash, to help in placing people? You go to Citigroup. Who do you think is funding Iraq for the U.S. government? Citigroup is.
The wealthy, the powerful in every one of the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accounts at Citigroup. So Citigroup does perform a vital need. Plus, Citigroup has certain businesses that actually do pretty well. Credit cards are a business that they still seem to do reasonably well. They still have corporate services of a wide variety, which they do better than anybody else. So there is a need for Citigroup. And they'll eventually buy back all the excess stock that was issued recently.
Q: Who else right now has the brightest future,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stock price?
A: Bank of America (BAC). Think about this. In 2006 Bank of America wrote off about $5 billion of bad loans. In 2007 I think they wrote off $8 billion, and in 2008 they wrote off $24 billion. This year they'll write off -- I'm estimating $46 billion. Again, in a decent economy you are not going to be writing off $46 billion. That number will go back down to somewhere around $4 billion or $5 billion a quarter. That's $41 billion in loan losses which go from loan losses to pretax income, and triples, quadruples Bank of America's earnings. The stock is going to go back to $35 a share as far as I'm concerned.
Q: Has the government handled the crisis effectively? Was it right to put a gun to the heads of some of these bank executives to basically force them to make acquisitions?
A: The government had to take extraordinary steps. And I think Paulson, Bernanke and Shelia Bair were legitimate American heroes. Why? Because they acted. They saw that the American financial system was going to collapse and they acted. They took the steps necessary to prevent that from happening.
So, now the crisis was resolved. In other words…you have shored up confidence in the banking system, so we'll go on to the next mania or the next panic. But the point is this: [It] seems to have been resolved for the big banks, and now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is you are going to see different regulators go out to the small banks and shut down maybe 150 to 200 of them.
Q: You mean the much smaller banks, not the regional banks?
A: Yes. You have 50% of the assets in the American banking system in four banks. If you take the banks that have over $20 billion in assets, that's 73% of the assets of the American banking system. So, you subtract 30 banks from 8,246 and you come up with, like, 8,215 banks that have the other 26% or so of the assets of the American banking system. You know there are a lot of them that should be gone.
Q: And they should be gone because they have solvency issues?
A: Because they are unprofitable. Essentially these banks are one-trick ponies. But those 8,200 banks take in deposits and make loans on residential real estate. They make construction loans, they make mortgage loans, they make home-equity loans but that's all they do, they don't do anything else. So if residential real estate is in terrible trouble, then these guys have no other options but to live with the cycle. And if the cycle is bad enough -- and this one certainly is -- then these banks start losing a lot of money.
Q: Thanks.
Thursday, June 25, 2009
Thursday, June 18, 2009
馬狗又跳票-3家SDRAM打入全額交割股(不是說不救DRAM,不配當總統嗎?)
未償還公司債 力晶19日列全額交割股
〔記者范家瑜、洪友芳/台北報導〕力晶(5346)約新台幣52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於昨日到期,力晶副總兼發言人譚仲民表示,已於今年6月9日提出「四成償還現金、六成重設轉換價」方案,今天可望公佈債權人協商結果;櫃買中心則於昨日公告,由於力晶未如期償還公司債,將於19日打入全額交割。
力晶6月17日到期之零票息可轉換公司債,尚有未償還本金總額1.58億美元(約新台幣52億元),力晶已於6月11日寄發正式邀約契約給債券持有人,希望債券持有人能夠同意重設轉換價格轉換本債券。
「四成償還現金、六成重設轉換價」方案,是指參與轉換邀約的債券持有人每轉換1,000美元債券本金可收取現金400美元,其餘六成則以向下重設轉換價格的方式作為對價,力晶將於6月26日舉行股東會,在取得股東批准後,會向下重設轉換價格,而原轉換價為新台幣20.17元。
力晶已委託花旗環球顧問財務管理公司,向債權人提出協商方案,力晶表示,至今為止已收到多數債券持有人正面回應,表示將參與此邀約,但截至目前,尚未獲得100%債券持有人同意,將於今日對外發布邀約結果。
櫃買中心監理部經理柯福榮表示,由於力晶未在ECB到期日如期償還,依照規定仍須改列全額交割,昨日櫃買中心已經公告力晶將於6月19日打入全額交割。目前五家DRAM廠,除了華邦電(2344)、華亞科(3474)正常交易之外,已有茂德(5387)、南科(2408)、力晶三家列入全額交割。
力晶因ECB昨到期,未能如期償還,依法改列全額交割。茂德也因ECB償還問題,今年2月19日改列全額交割, 目前因還有一部份持有人不同意折價公開收購,等待協商中,茂德指出,需待全部協議完成,再向主管機關申請取消全額交割。
力晶、茂德相繼虧損嚴重,現金短缺而無力償債,南科則是虧損達每股淨值跌破五元,也被打入全額交割。南科採減資311.78億元,並寄望營運回溫,預估最快11月初可脫離全額交割股。
〔記者范家瑜、洪友芳/台北報導〕力晶(5346)約新台幣52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於昨日到期,力晶副總兼發言人譚仲民表示,已於今年6月9日提出「四成償還現金、六成重設轉換價」方案,今天可望公佈債權人協商結果;櫃買中心則於昨日公告,由於力晶未如期償還公司債,將於19日打入全額交割。
力晶6月17日到期之零票息可轉換公司債,尚有未償還本金總額1.58億美元(約新台幣52億元),力晶已於6月11日寄發正式邀約契約給債券持有人,希望債券持有人能夠同意重設轉換價格轉換本債券。
「四成償還現金、六成重設轉換價」方案,是指參與轉換邀約的債券持有人每轉換1,000美元債券本金可收取現金400美元,其餘六成則以向下重設轉換價格的方式作為對價,力晶將於6月26日舉行股東會,在取得股東批准後,會向下重設轉換價格,而原轉換價為新台幣20.17元。
力晶已委託花旗環球顧問財務管理公司,向債權人提出協商方案,力晶表示,至今為止已收到多數債券持有人正面回應,表示將參與此邀約,但截至目前,尚未獲得100%債券持有人同意,將於今日對外發布邀約結果。
櫃買中心監理部經理柯福榮表示,由於力晶未在ECB到期日如期償還,依照規定仍須改列全額交割,昨日櫃買中心已經公告力晶將於6月19日打入全額交割。目前五家DRAM廠,除了華邦電(2344)、華亞科(3474)正常交易之外,已有茂德(5387)、南科(2408)、力晶三家列入全額交割。
力晶因ECB昨到期,未能如期償還,依法改列全額交割。茂德也因ECB償還問題,今年2月19日改列全額交割, 目前因還有一部份持有人不同意折價公開收購,等待協商中,茂德指出,需待全部協議完成,再向主管機關申請取消全額交割。
力晶、茂德相繼虧損嚴重,現金短缺而無力償債,南科則是虧損達每股淨值跌破五元,也被打入全額交割。南科採減資311.78億元,並寄望營運回溫,預估最快11月初可脫離全額交割股。
Tuesday, June 16, 2009
要不要買KINDLE呢?
已經想了好幾天了,還是無法決定值不值得買AMAZON的KINDLE.畢竟$350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也不知道買回來以後會不會物盡其用.現在就先不管了.希望過一陣子機器本身可以降價,或者支援的書目多一點.這樣的話也許我會比較能買得下手.
Monday, June 15, 2009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
Source: http://www.shukai.biz/2006/12/secrets-of-millionaire-mind.html
2006年12月18日 星期一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
張貼者:楚狂人 位於 12:13 下午
這本書分為兩個部份
第一個部份強調金錢藍圖
何謂金錢藍圖?這分好幾個部份
一個人能夠賺多少錢,留下多少錢都是由他的金錢藍圖決定
而他的金錢藍圖是由他的腦袋決定
不是聰明與否的問題
而是他自己給自己的目標設在哪裡他身價最後就會在哪裡
很玄對吧
有沒有聽過有人本來很有錢,後來卻變成窮光蛋?
有沒有聽過有人開頭很像會創一番大事業,最後卻失敗?
有沒有聽過有人中樂透,過幾年卻財產只剩他未中樂透之前的水平?
表面上看來當然可能是因為不景氣,遇到騙子合夥人,股市下跌,時運不濟......等等,
但是其實就是他本身的金錢藍圖不夠大。
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他還沒有準備好以前,突然拿到一筆大錢,超出他的能力範圍,那不久後自然這筆錢會慢慢離開他。
但是反過來說
如果這個人本身就是個白手起家的富豪,即使不小心破產了,他也能夠在短時間內翻身,因為他有夠寬夠廣的金錢藍圖。
例如說:唐諾.川普(Donald Trump),地產大亨,他白手起家賺到幾十億美金,後來一度失去一切,還負債,不過幾年後他卻賺到比原來更多更多的錢。
原因就在於有錢人即使會輸掉萬貫家財,但是屬於他們的"有錢人的腦袋"永遠都還在。
金錢藍圖怎麼形成的呢?
大部分是因為你接收的資訊造成的,其中大部份是你小時候接收的資訊,也就是來自於父母或長輩給你的資訊,再講明白點就是你會貧窮還是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決定在你父母。
怎麼說呢?
你對錢的想法和行為是被教出來的,這些教導會變成制約,再變成自動潛意識反應,不知不覺一輩子都被它操控。
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金錢藍圖,那你必須要修正你腦中的陳年金錢檔案,才能做到。
記住,貧窮只是個結果,會導致貧窮的原因是金錢藍圖。
如何被制約?
1.語言設定:你小時候聽到了什麼?
2.模仿:你小時候看到了什麼?
3.特殊事件:你小時候有哪些遭遇?
咱們一項一項來討論
1.語言設定,想想你爸媽有沒有跟你講過類似這些的話:錢是萬惡的、有錢人都很沒氣質、你必須要努力唸書才能賺錢、你必須要努力工作才能賺錢、你必須要聽老師的話才能出人頭地、金錢買不到快樂、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錢、有錢人都是吸血鬼、你賺越多錢就有人因此越貧困,還有一句爸媽常講的:我們買不起,不要跟你的同學比。
對吧!
你小時候聽到的一切都會變成潛意識,你的所作所為會不經意的被影響、被操縱,這是可以主宰你金錢藍圖的一股力量。
一個叫做史蒂芬的人,他連續九年收入都超過80萬美金,也就是近2500萬台幣,但是他總是因為花錢、不當借錢、投資失敗導致他現在財產幾乎是零。
探討原因發現,他成長過程中,他母親總是講:有錢人都很貪婪,他們靠窮人的血汗賺錢。只要賺夠用的錢就好,賺多就是豬了。
沒錯,他被他母親的話給制約了,他愛他的母親,潛意識就會逼迫他趕快把錢花掉,不然會變成一隻豬。
後來他終於知道了原因,就把他母親送到夏威夷渡假(他母親非常愛夏威夷),這樣他既不用招呼他老媽,他母親也因此覺得他兒子有錢真好,結果他真的變成大富翁了。
2.模仿,想想你爸媽是怎麼工作怎麼投資的,他們工作或投資成功嗎?大部分小孩都會模仿父母的動作,如果父母是失敗的,他們也很容易失敗,講個故事給大家聽:有個女的在煮晚餐,她把一塊火腿的頭和尾都切下丟掉,她丈夫很納悶,就問她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她回答因為她媽媽都這樣作。
她母親剛好那天到女兒家吃晚飯,女兒女婿就問她為什麼要切掉頭和尾呢?媽媽回答,因為我媽媽都這樣作。
於是兩人就決定打電話去問她外婆,結果外婆回答:因為我的鍋子太小了。
別不承認,你就跟你爸或你媽一模一樣,或是他們兩個人的混合體就是你。
而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有錢人,所以自然小孩無法繼承到有錢人的腦袋。
3.特殊事件,有個叫做喬西的護士,她的收入不錯,但是永遠都無法存到錢,研究之後發現她小時候和爸媽去餐廳吃飯,吃到一半為了錢的事情吵架,結果她爸火大,大吼大叫之後心臟病發作,臉色發青的倒在小喬西的懷抱裡死去,從此她的潛意識中就把金錢和痛苦、死亡放在一起。
每次賺了錢就要想辦法花完它,這樣才不會痛苦。
既然知道了問題所在,就要練習切割,和過去切割,你是你,你父母是你父母,沒人規定父母貧窮小孩就要貧窮,投資和工作都多多思考,是我想這麼作,還是我被迫這麼作?
第二部份 財富檔案
人的心靈就像個大檔案櫃,會把所有接收到的資訊貼上標籤,分別放進不同的檔案夾內,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到心靈的檔案中讀取資料,解決問題。
譬如說,我正在考慮要不要把握一個可能可以賺錢的機會,於是我便會自動在心靈中尋找那些貼了"金錢"或是"財富"的標籤,再用檔案裡的資料決定自己該怎麼作。我對錢的所有想法都放在這個財富檔案裡面,所以我不可能想到超出檔案的內容,而且在我下這個決定的時候,我會相信他是正確的,是能夠幫助我解決問題的,然而這個決定是不是真的是能夠幫我達成目標呢?未必,很可能是錯誤的。
舉例,假設我內人正在shopping,她看到一個綠色包包在打七五折,她馬上搜尋心靈檔案:我應不應該買這包包?
然後在一眨眼的功夫,她的心靈檔案回報:『你一直在找一個類似的包包,好搭配上週買的那雙綠色高跟鞋,而且她的大小太完美了。快買吧!』
於是她在買下的時候,不但因為即將擁有這個漂亮的皮包而興奮,還沾沾自喜是以七五折買的。
對她的心靈來說,這實在太棒了,她認為她需要,而且正在打折,但是她內心沒有想過:這皮包的確很便宜,又漂亮,不過我現在欠卡費已經超過十萬塊,所以我最好別買。
她腦子裡沒有這個想法,因為這個想法並不存在她的心靈檔案中。
所以結論就是你如果擁有類似富人的心靈財富檔案,你自然可以像他們一樣有錢。
不過在像有錢人一樣以前,我們先避免掉窮人的心靈檔案,接下來我們會教您分辨有錢人的想法和窮人的想法,您只要記得趨富避窮就好了。
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
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的身上。』
有沒有發現,會花很多錢玩樂透的通常是窮人?開獎的晚上,他們會黏在電視前面,緊張兮兮的期待財富就要『降臨』在他們身上。當然,有錢人也會買樂透,不過大都是偶爾玩一玩,而且樂透不會是他們創造財富的主要策略。
人會富有還是貧窮是自找的,只有你自己能夠創造你自己的財富和成功,也只有你自己能造就你的平庸和貧窮。不管是明意識還是潛意識,你的人生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窮人特徵1:責怪
他們常常會責怪經濟不景氣、老闆摳門、時運不濟、政府無能、股市下跌、怪公司制度、怪配偶不會賺錢、怪父母沒留給他們財產,反正做錯的都是別人,一定不是自己。
窮人特徵2:合理化
如果他們不是在責怪,你就會聽到他們在找藉口,或是證明他們貧窮是合理的,例如他們會說:『工作穩定比賺得多重要。』、『我選了穩定的工作,所以我就該接受這工作的薪水以後成長幅度不大。』,甚至說:『錢真的不是很重要。』那問你個問題:如果你說你的老公或老婆或朋友或男女朋友並不是那麼重要,那麼他們還會在你身邊待多久時間?應該不會太久了,錢也是一樣。
如果你覺得養寵物不重要,你會養它嗎?不會。
如果你覺得一輛腳踏車不重要,你會要它嗎?不會。
所以你認為錢不重要(不管是嘴巴講還是心理真的這麼想),你就不會有太多錢。
任何一個說錢不重要的都是窮人,但是他們會拿毫無關聯的對比來合理化,例如說:『錢沒有愛那麼重要。』這個比喻真愚蠢,要不要問一下你的手還是你的腿比較重要?也許他們都很重要吧。
錢,在它能發揮效用的時候太重要了,不能發揮效用的地方就一點都不重要,不相信嗎?要不要試試看用愛去繳信用卡帳單?
如果你無論如何都不承認錢很重要,你就永遠不會有錢,直到你把這個謬誤從你的心靈檔案裡面移除掉。
窮人特徵3:抱怨
抱怨是一件最糟的事情,永遠記住:『你所關注的事情會擴大。』當你抱怨的時候,你一定是正在關注錯誤的事情,而你關注的事情會擴大,於是你生命中會一直不斷出現錯誤的事情。也就是說你在抱怨的時候,你會不斷吸引更多的錯誤進入你的生命。
請試著作這項功課,接下來的一週不要抱怨,完全不要訴苦,不只不要講,連想都不要想。就這麼簡單,只是你必須持續整整七天。
有無數人因為改變這個小習慣而改變了他們一生,您要不要試試看?
從現在開始,避免上述三樣窮人特徵,每當你聽到自己抱怨、找藉口、責怪別人時,趕快閉嘴。不斷提醒自己,你創造你的人生,你改變你的人生,變好變爛都在你一念之間。
有錢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贏。
窮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不要輸。
有錢人他們工作或投資是為了獲得大量的金錢,不是一點點錢,不是剛好能夠讓他們付貸款的錢,而是很多很多錢。反觀窮人通常都會說,我只要能賺這樣就好了,我要的不多,只要能準時付帳單就好。
再強調一次,意念的力量是很驚人的,你真正關注和想要的事物會放大,當你的意念是要擁有足夠的錢去付帳單,你永遠不會擁有超過帳單金額的錢。換句話說,當你只要求生活過得ok的時候,你永遠不能過得很好,因為你根本沒想過要過得很好。就是這麼簡單。
富人一直努力讓自己有錢。
窮人一直想著讓自己有錢。
你問大多數人他們想不想變有錢,他們都會說:當然想啊!
真的想嗎?那你每天工作回家以後怎麼又看電視看到睡著?睡前看政論節目、八卦新聞而不是努力思考或是看自我提昇的相關書籍? 這看起來不像是想要變有錢的人,很遺憾的告訴你,想要變有錢人,必須專注、勇氣、知識、專業、百分之兩百的努力、永不放棄的態度,還有當然,一顆有錢人的腦袋。
你願意一天工作十五小時以上嗎?富人願意。你願意一週工作七天嗎?富人願意。你願意犧牲和朋友聚會哈拉的時間嗎?富人願意。你願意在無法保證沒風險的情況下投資嗎?富人願意。
想著要有錢只是"想著",努力要有錢是"拼了",想和作中間差了十萬八千里遠,試著想想你該怎麼作吧。
有錢人善於管理金錢
窮人逃避管理金錢
有錢人並不比窮人聰明多少,但是他們都有個共通的特性就是善於管理他們的錢,而窮人如果不是不會管理金錢就是根本逃避管理金錢,他們通常會說:『他們不管理金錢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錢需要管理。』這是大錯特錯的。事實剛好跟『等我有了很多錢,我就會開始管理錢。』相反,而應該是『在我開始管理錢財之後,我自然就會有很多的錢。』
『等我有錢,就會開始管理。』這句話聽起來就好像一個大胖子說:『等我瘦下二十公斤,我就會開始運動和節食。』你笑了對吧!可是想想你的邏輯是不是跟這句話一樣?
妥善積極的管理你的金錢,然後自然可以生出更多的錢。這才是正確的。換句話說,除非你能夠管理你現有的一切,否則你將無法獲得更多。
至於你要如何管理金錢呢?你在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之後,我強調『額外』,不管是撿到還是副業賺到,你就把額外收入的10%存起來,這是你的玩樂基金,永遠只能拿來玩樂,不要想去投資,不要想去繳學費,這就是你的玩樂基金(你可以把他當成你的LV基金或是ROLEX基金也無妨)。這樣一來你會很積極的想找下一筆額外收入,會努力兼差或是打工,這樣對你財富增加大有助益;二來我們發現為什麼一般人越是工作辛苦,越是會亂花錢,就是因為他們工作很辛苦,所以一陣子就會花一大筆錢去買東西犒賞自己,把錢都浪費掉了,可是照我們的方法,你只會花本來就是要拿來玩樂的錢,而不是把你的退休生活費花掉。
有錢人大於他們的問題
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
有錢人就算恐懼也會採取行動
窮人卻因為恐懼而不敢行動
要變成有錢人並不像吃塊蛋糕那樣容易,通往財富路上充滿陷阱和危險,所以絕大多數人不願意冒險。這就是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富人大於他們的問題,而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
在一到十的等級上,一最小,十最大,假設你現在的個性和能力位於第二級,當你遇到一個第五級的困難,你是不是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問題?過了幾年,你的能力和個性已經成長到第八級了,回過頭來看,第五級的問題是不是變成一個小小問題了。最後如果你真的很努力的把自己提升到第十級,原先那個第五級的問題對你來說已經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不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生活中永遠會出現困難和問題,它們永遠不會消失,結論就是問題的大小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你有多大,能不能大於你的問題。
現在把焦點放在如何提昇自己的等級,很簡單,思考加上執行力,只是想變有錢是沒用的,要搭配執行力才有效。就好像我說的『你看對股票對你財富沒有幫助,買對才有幫助。』
既然執行這麼重要,那是什麼原因讓很多人卻遲遲不肯開始行動呢?
是恐懼!
恐懼會讓多數人裹足不前,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富人在恐懼和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還是會行動,窮人卻因此而再看看、再想想,常常一看就看了一輩子。
如果你的等級是三,而你總是挑容易的一和二作,那你永遠就不可能進步,反過來想你以三的等級去解決五的問題,一開始當然會覺得很困難,可是一次兩次,慢慢自然會提升到五,那問題對你來說又變得很簡單。舉個現實生活的例子:你的工作是固定性的,二十年沒變化的類型,例如老師、公務員、小工程師,你永遠無法晉級,雖然穩定,但是你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後退,你本來可能等級是四,當你習慣解決等級二左右的問題時,不知不覺你就會降級到等級二,原本等級三和四的問題對你來說就太難了。
從現在開始,每每遇到困難覺得不舒服的時候,記得幫自己加油,我一定是在晉級,然後努力走下去。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沒有因為很有挑戰性而完蛋的,卻有因為太舒服而慢性自殺。
有錢人專注於機會
窮人專注於障礙
這跟上面那部份是相通的,常常有人問我,要我介紹他一種沒有風險的投資工具,我會跟他講沒有這種東西。他說定存呢?我說定存當然是有風險,而且風險是最高的,他會讓你窮一輩子。
Why?
定存表面上,短期是沒有風險,但是他的利率太低,這世界上還不存在單靠定存致富的人,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中產階級使用定存投資(我真不願意稱定存為投資 ),他就永遠不會變成一個富人。承擔能夠掌握的風險,去投資獲利率最好的工具,才是致富的唯一道路。
問題是窮人會不斷把焦點放在如果賠錢怎麼辦?如果我因此而一貧如洗怎麼辦?最後就不敢投資,被障礙困住了。前面我們一直強調:『你專注的事情會放大。』一直想著會賠錢,就真的會賠錢。富人則會專注於機會,他們願意承擔風險,在投資前做好一切功課,最差的情況都能夠控制以後,進場投資,獲得財富。
有錢人欣賞成功和有錢人
窮人討厭成功和有錢人
這是個很奇特的現象,窮人通常會用厭惡或是憎恨的態度去看待有錢人,他們會嘀咕:『他們真是走狗屎運。』或是咒罵:『這些有錢的混蛋。』
你必須了解,如果你用這樣負面的態度去看待有錢人,你就註定窮一輩子,為什麼呢?很簡單,『你怎麼可能成為你討厭和看不起的那種人呢?』
你看到電視上某個明星年所得五千萬,你是不是會心想:『不過就她老媽把她生的漂亮點而已,花瓶一個,有什麼了不起。』這很自然,但是請戒掉這個壞毛病,不要讓自己有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負面想法,這種負面想法會帶給你更多負面的產物,例如:繼續貧窮。
不要憎恨成功人士,也不要覺得他們都是大壞人,都是靠奪取別人財富害人家破人亡才能致富。這是大錯特錯的。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是華倫.巴菲特,他捐出他百分之八十五的財產,上兆的金錢去作慈善事業,他是壞人嗎?比爾蓋茲也是大慈善家,他和他夫人的基金會每年都救助很多很多的愛滋病童,他們也不是壞人啊。這些不是特例,我只是要說明有錢人值得尊敬和欣賞,不要去討厭他們,對你並沒有好處。
有錢人根據結果拿酬勞
窮人根據時間拿酬勞
這就是我講的做事情只看功勞,沒在管苦勞的,事情作失敗,不管你花了多少時間金錢精力都沒有意義,也就是說100%的結果論才是正確的。
你一定聽過這些忠告跟教訓:『好好上學,聽老師的話,考好成績,找個好工作,領一份夠穩定的薪水,準時上班、努力工作。你就可以幸福快樂。』
這些話是金玉良言還是屁,你自己去衡量,我現在跟你探討的是穩定的薪水這部份。
窮人喜歡拿固定的月薪或時薪,他們需要確定每個月的幾號會有固定薪資到他們戶頭中,他們藉此獲取安全感,他們不知道這樣的代價就是窮一輩子。他們其實內心的意思是:『我很怕,根據我的表現很可能會賺得不夠,所以我只要能賺足生活所需就夠了。』
而富人會根據他們的產值拿取報酬,他們不喜歡穩定單調的工作,他們要的是經由努力思考加上執行力而表現好就能得到更多的錢的工作,例如:業務、直銷、老闆……之類的工作,當然,他們可能必須承擔較高的風險,但是風險通常和利潤是呈正比的。
通常你會選擇穩定而沒有前景的工作是因為你父母的意見,但是因為我們之前學過不要責怪別人,所以我們願意原諒他們,他們總是希望兒女有個穩定的工作,不管這會不會導致兒女永遠無法脫離貧窮。
我們鼓勵你作自己的老闆,不論是創業還是兼差,反正能夠依照你獲得的成果來獲得報酬的都是好選擇,就像我爸講的:『如果你只是吃人頭路,那你永遠不會富有。如果你要找工作,那麼請確定你拿的是百分比的酬勞(也就是非固定薪資),不然,你就自己當老闆。』
有錢人持續成長
窮人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一切
最後一點,有錢人會願意承認他自己有些地方不足,願意永遠不斷看書、不斷思考、不斷看看別的成功人士是怎麼成功的;而窮人會覺得他已經會的夠多了,或者說會的東西已經能夠handle他的所需,不用再更精進,不需要再學習。
給個建議,如果你沒有你想像中那麼有錢,你一定有些地方不足。不知道你同不同意?
看看周遭的人,叫他們去多學點東西就一堆藉口:我沒時間、我現在就過得很好啦,沒必要學、我沒錢學。
反觀富人會覺得能夠學到東西就值得,能夠幫他們提昇等級就值得,長久下來窮人就像一攤死水,富人是一泉活水,自然時間越久,差別越大。
努力是會有成效的,從今天開始試著照上述的建議去作,試著多看多學如何賺錢,多去觀察成功人士,你也會擁有一顆有錢人的腦袋,你也會變成一個有錢人
M型社會
Original Post Source: http://www.shukai.biz/2006/12/m.html
M型社會
張貼者:楚狂人 位於 11:36 上午
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你自認是中產階級嗎?請自問三個問題:1.房貸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壓力嗎?2.你是否不敢結婚、或是不打算生兒育女呢?3.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讓你憂心忡忡嗎?如果有任何一個答案為『是』,你就不算中產階級!你該如何提昇、避免沉淪?
別自認是中產階級『只要靜靜地做,就會加薪、升遷』是從小我們所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的,可是這件美好的事情已經全面崩潰。現在的上班族必須有所覺悟:薪水的最高峰將會出現在你四十歲附近,過了四十歲即鮮有機會升官或加薪,因此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符合現實的生涯規劃。
讓我們細說從頭:絕大多數的人把經濟低迷的情況,認為是『不景氣』。但是真正的事實呢?不景氣的概念是來自景氣循環說:『好景氣與壞景氣會互相循環』。因此一般人都會覺得現在不景氣,只要熬過去就會有好景氣。所以藉由貨幣供給量的調整、利息的調整就可以提早擺脫不景氣的時段,這種說法變成一般常識。但是真正的事實是日本的GDP往上成長、平均股價都開始上揚,景氣看起來像是好轉了,但是通貨緊縮的情況並未解除,上班族的薪水也持續縮水,大家的生活並未好轉,反而更加困苦。
為什麼會這樣呢?先來探討一下大家口中日益嚴重的通貨緊縮的問題,這個現象是受『經濟無國界』所影響造成的,也就是世界上物美價廉的物品就會流入原本產品售價較高的地區,使其價格往下調整,所以大家口中的通貨緊縮,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通貨緊縮的經濟問題,只是『物價正常化的過程』罷了。
M型社會來了
以日本來舉例:假設一世代平均年收入為六百萬日元(這只是舉例,日本的每人平均GDP為$28,700美元,約等同94.7萬台幣,雖然是台灣平均年收入的1.87倍,不過因為日本物價非常高,所以從PPP還有Big Mac index(註一)來算是跟台灣差不多的)為基準,超過一千萬日圓為上層階級(佔勞動人口的4.9%)、六百萬到一千萬為中上階級(16.2%)、三百到六百萬為中下階級(41.5%)、三百萬以下為下層階級(37.4%),中下階級和下層階級人數這十年來明顯增加,竟然達到近80%的比例(79%),上層階級也微微增加,但是中上階級人數卻大幅銳減。所得階層往兩端移動,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M型社會慢慢形成。
請把目標瞄準中下階層的客戶除了做精品、奢侈品,原本就是以上層客戶為目標客層的企業以外,建議把經營重心放在中下階層,因為中上階層人數越來越少,而下層階級雖然人多但是錢不多,不如focus在中下階層客戶會更好。
針對中下階層客戶有個訣竅,叫做『憧憬自由之丘』,意思是提供『價格便宜,感覺卻如同在自由之丘』的商品和服務(自由之丘是東京市內的高級住宅區,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讓大多數人享受想住卻住不起的自由之丘的氣氛。
這邊我舉幾個成功的例子:在零售業中,業績快速成長的『自然廚房』(Natural kitchen),這是一家百元(日圓)商品專賣店,但是販賣的東西都是感覺如精品店、Interior shop才有的高檔商品。它怎麼做到的呢?事實上,精品店、Interior shop所販賣的商品都是義大利、北歐國家、或是日本製的商品,價格down不下來。但是自然廚房所賣的東西、感覺、氣氛雖然看起來和前者沒什麼不同,原產地卻是以中國為中心。它利用產地的不同而有效的降低產品成本,所以可以用一百日圓的價格將感覺高檔的商品賣給消費者。也就是說,自然廚房的企業核心觀念就是『感覺中上階層、價格中下甚至下級階層』,這個觀念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
精品店一個售價為九百日圓的馬克杯,自然廚房只賣一百日圓;八百元的置物盒,它也賣一百元。自然廚房所用的手法就是,拿著精品店的樣品到中國,要求依樣畫葫蘆地大量生產,所以即使只賣一百元,仍然有二十五元的利潤。這是一項雙贏的概念,消費者用便宜的價格買到滿意又感覺高檔的商品,企業也賺取合理的利潤,兩方都得到好處。
再舉個例子:在成衣服飾業界中,『ZARA』(西班牙Inditex的品牌http://www.zara.com)因為擄獲中低階層的市場而勝出。住在六本木Hills的人都是中上階層以上的人,所以世界知名品牌都集中在這裡,不過最讓年輕女顧客趨之若騖的地方,就是ZARA。現在顧客都一致認為ZARA是全六本木最有魅力的服飾店。
高級品牌動輒五、六萬日幣的夾克或同等級的商品,ZARA只要一萬日圓就能買到,女用長褲也只賣五千日圓以下。一套十萬元以上的男士西裝,則只要三萬塊左右。因此就算是中下階層的客戶,也可以輕鬆購買。除此之外,融合了休閒風格和最新潮流是ZARA商品的一大特徵,ZARA不但精心研究流行的款式,還將製造過程徹底效率化,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一週到三週)就可以出貨上架,因此商品改款速度非常快,常常看到在三個星期內,店內所有商品就全都汰舊換新,這個特點完全抓住女性愛逛街的心理,女性即使不買也會想逛逛有沒有新的商品,抓住流行,而ZARA商品改款快,女性自然會想常常進去店裡逛逛,逛多了自然消費機會就增高。
ZARA在全世界有三千家以上的店面,每家分店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提供顧客最新的服飾,而且因為週轉率非常高,所以即使有庫存,折扣最多也只有打八折到八五折。
反觀高級品牌的服飾,從設計到出貨所需的時間相當長,加上商品週轉率並不好,所以出清存貨或過季商品的時候,往往必須下殺到六折以下,以Outlet的方式販賣,這也就是高級商品服飾利潤會下滑的主因之一。而另一種走低價服飾品牌的商品,售價比ZARA低,但是設計力薄弱,商品本身就沒有吸引力。看到這種只是一味追求便宜的商品,中下階層的顧客也會嫌棄。
ZARA以中下階層的價格,提供中上階層質感的商品,這就是標準的『憧憬自由之丘』的企業經營模式,所以它能夠在廝殺慘烈的服飾業異軍突起、一枝獨秀。註一: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和Big Mac Index都是一種衡量實質購買力的工具,詳情請參閱(http://en.wikipedia.org/wiki/Purchasing_power_parity及http://en.wikipedia.org/wiki/Big_Mac_index)
讓耐久產品有多次的生命週期家具產業中,愛麗絲.大山(Iris Ohyama)也是靠『憧憬自由之丘』成功的。這家公司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們賣的沙發上面。沙發是一種生命週期非常長的商品,五年到十年沒有問題。而一般會換沙發的原因不外乎:結婚、新居落成、實在太舊、搬家的時候,很難掌握到固定的客戶。而愛麗絲.大山他們的秘訣就在於他們販賣『可換衣的沙發』,也就是把普通售價在8~15萬元的雙人沙發上套一層沙發套,主打就是只要換沙發套即可。這種商品沙發本身售價是3~5萬,沙發套是7~8千。要客戶換沙發不容易,而且就算更換也可能改買別家廠商的沙發,但是換沙發套,不但價格便宜,還可以配合季節、流行趨勢來更換,最重要的是只能跟他們買,因為別家的沙發沒有這種商品。
如此一來,他們不但可以賺到沙發的錢,還可以賺到沙發套的錢,更可以牢牢的黏住客戶,這種方法是前無古人的。(這讓我想到福特汽車,大部份獲利不是賣車的時候賺,而是客戶回原廠修理車子或是保養的時候賺,原來愛麗絲.大山是跟福特學的XD)
為了未來擔憂嗎?從你擔憂的事情來分析隨著中下階級的人越來越多,覺得生活難過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什麼會大家都覺得日子難過呢?這是因為絕大多數人仍然被『中產社會意識』拖著走,而未曾考慮到應該配合自己的收入來改變生活型態和習慣,所以會將錢花在非必要的事物上。
例如大家會覺得日子越來越難過的主因有三個:房貸、車貸、子女花費,其中房貸佔的比例最高,高達45.8%,我們一項一項來討論: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執著想買房子?這種執著想買房子的觀念,一是被老一輩有土斯有財刻板印象影響,二就是人人都自認為是中產階級下的產物。以前大都在一家公司做很久,二十幾歲開始就想買房子,苦撐個二三十年自然就可以有自己的房子,也熬出頭了,問題是這有個大前提,不會被裁員,會慢慢升職,調漲薪水,所以當然會越還房貸越輕鬆。現在不同了,如果買個五百萬的房子,年輕人起碼貸八成,那就是四百萬,每月本加利起碼要還兩萬,而且現在利率很低,如果以後調高,那就很恐怖,有工作的時候還ok,哪天突然被資遣,那就慘了。最好還是先住家裏,或是租房子,等到結婚再說,可以考慮跟另一半分擔房貸,壓力會小一些。其實買房子也不算什麼大錯,問題是很多人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例如說明明買不起,硬要買,結果前三年只付利息還過得去,銀行開始要他本利一起還的時候就受不了,結果房子只好還給銀行,到頭一場空。這就莫名其妙了。大前是堅決不贊成買屋的,不過他舉的例子很奇怪也很日本,和台灣不太搭,我就不寫了。
都市人一定要買車嗎?這一點是針對台北人,就是大眾捷運系統很發達的都市,不過即使是台北人一樣很多很堅持要買車的,算一算買車的開銷嚇嚇大家:目前市場上車貸利率依新舊、期限之分,約介於4.25%至10%,期間都在五至六年間,設定費普遍為3,500元左右。
買一部60萬元的新車,貸款50萬元,如果以利率5%、分五年即60期還款,一個月約1萬元以上的負擔,對月薪3萬元的上班族來說負擔不輕。
除了貸款以外,油價不斷上漲,油錢也是不小的負擔。每月油錢的支出情況。如果以60萬元購買1,800C.C的國產車,每月固定的油錢約4,000元。除此之外還有停車費用,租車位3,000~5,000元以及路邊停車1,000元,合計油錢和停車費用,一個月8,000~10,000元是跑不掉。
還沒算完,每三個月汽車得進廠保養,基本開銷為3,000元,且不含零件耗損費用,加上每年約1.2萬元的燃料稅、牌照稅等,每年花在養車的成本上,就要12萬以上,如果偶爾的小擦撞、重新烤漆等,花費會更兇。所以不買車一年可以至少省下25萬,也就是一個月省下超過兩萬。
另外,大家最近買車都會很喜歡裝個GPS,有這麼常會去到不認識路的地方嗎?一個禮拜工作五天,不可能家裏到公司路不認識,週六週日可能太累也不想往外跑,一個月出遊一次好了,每次都一定要去荒郊野嶺,也就是說一台至少一萬塊的GPS,一年只被用到十二次,兩年就換掉了,一次至少花五百塊錢,這聽起來非常不聰明。
當然會願意花更多錢去買不知道買來幹麼的休旅車的人,不在討論範圍內,捫心自問,真的有開去山路越野嗎?除了沒必要以外,更別提油錢支出要更高。我完全沒有辦法理解。
該為孩子付出的不是金錢一般來說養一個小孩子的費用大概是四五百萬(台幣),但是如果小孩都讀私立學校加上補習班,那很有可能會超過八百萬。小孩子在讀私立大學的話,一學期要五六萬塊,也就是說加上生活費一個月要兩萬左右,這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難怪養兒育女會讓大家聞之色變。
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把錢花在教育上是值得的。看看繳交高額稅金者的名單,沒有一個是從一流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一流企業工作的人。尤其現在的教育教出的小孩已經不適用於未來的時代,從小父母總是說:『你什麼都不用管,乖乖唸書就好。』念到研究所畢業,一個月三萬五,還得常常加班,又擔心被裁員,這感覺投資報酬率非常低。
因此,與其浪費錢去讓孩子讀私立學校、補習班,不如多投資時間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當例子,把社會的殘酷面教給孩子,父母成功就教孩子如何學習父母的長處;父母失敗貧窮就教孩子,如何避免像自己一樣(這種教育永遠不會忘記吧),父母必須讓孩子有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的骨氣和韌性。
學校老師並不能教育孩子真正重要的事情,因為學校老師通過教師鑑定取得學校錄取之後,就認定這個『鐵飯碗』,但是這些老師社會經驗和能力趨近於零。不曾為轉業煩惱、不需要再努力學習、社會歷練極少的人,當然無法教導孩子如何做個有能力的人。所以父母萬萬不能把教育孩子這件事情外包給老師,以後一定會後悔的。(澄清一下,這都是大前研一的話,我對老師沒有敵意)
重新檢視無謂的支出所以現在大家明白,受到傳統的觀念影響,很多無意識的買屋、買車、花大錢在孩子的教育費上是很沒有意義的。這三項加起來起碼可以省下幾百萬的錢,自然比較不會焦慮未來。
M型社會
張貼者:楚狂人 位於 11:36 上午
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你自認是中產階級嗎?請自問三個問題:1.房貸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壓力嗎?2.你是否不敢結婚、或是不打算生兒育女呢?3.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讓你憂心忡忡嗎?如果有任何一個答案為『是』,你就不算中產階級!你該如何提昇、避免沉淪?
別自認是中產階級『只要靜靜地做,就會加薪、升遷』是從小我們所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的,可是這件美好的事情已經全面崩潰。現在的上班族必須有所覺悟:薪水的最高峰將會出現在你四十歲附近,過了四十歲即鮮有機會升官或加薪,因此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符合現實的生涯規劃。
讓我們細說從頭:絕大多數的人把經濟低迷的情況,認為是『不景氣』。但是真正的事實呢?不景氣的概念是來自景氣循環說:『好景氣與壞景氣會互相循環』。因此一般人都會覺得現在不景氣,只要熬過去就會有好景氣。所以藉由貨幣供給量的調整、利息的調整就可以提早擺脫不景氣的時段,這種說法變成一般常識。但是真正的事實是日本的GDP往上成長、平均股價都開始上揚,景氣看起來像是好轉了,但是通貨緊縮的情況並未解除,上班族的薪水也持續縮水,大家的生活並未好轉,反而更加困苦。
為什麼會這樣呢?先來探討一下大家口中日益嚴重的通貨緊縮的問題,這個現象是受『經濟無國界』所影響造成的,也就是世界上物美價廉的物品就會流入原本產品售價較高的地區,使其價格往下調整,所以大家口中的通貨緊縮,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通貨緊縮的經濟問題,只是『物價正常化的過程』罷了。
M型社會來了
以日本來舉例:假設一世代平均年收入為六百萬日元(這只是舉例,日本的每人平均GDP為$28,700美元,約等同94.7萬台幣,雖然是台灣平均年收入的1.87倍,不過因為日本物價非常高,所以從PPP還有Big Mac index(註一)來算是跟台灣差不多的)為基準,超過一千萬日圓為上層階級(佔勞動人口的4.9%)、六百萬到一千萬為中上階級(16.2%)、三百到六百萬為中下階級(41.5%)、三百萬以下為下層階級(37.4%),中下階級和下層階級人數這十年來明顯增加,竟然達到近80%的比例(79%),上層階級也微微增加,但是中上階級人數卻大幅銳減。所得階層往兩端移動,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M型社會慢慢形成。
請把目標瞄準中下階層的客戶除了做精品、奢侈品,原本就是以上層客戶為目標客層的企業以外,建議把經營重心放在中下階層,因為中上階層人數越來越少,而下層階級雖然人多但是錢不多,不如focus在中下階層客戶會更好。
針對中下階層客戶有個訣竅,叫做『憧憬自由之丘』,意思是提供『價格便宜,感覺卻如同在自由之丘』的商品和服務(自由之丘是東京市內的高級住宅區,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讓大多數人享受想住卻住不起的自由之丘的氣氛。
這邊我舉幾個成功的例子:在零售業中,業績快速成長的『自然廚房』(Natural kitchen),這是一家百元(日圓)商品專賣店,但是販賣的東西都是感覺如精品店、Interior shop才有的高檔商品。它怎麼做到的呢?事實上,精品店、Interior shop所販賣的商品都是義大利、北歐國家、或是日本製的商品,價格down不下來。但是自然廚房所賣的東西、感覺、氣氛雖然看起來和前者沒什麼不同,原產地卻是以中國為中心。它利用產地的不同而有效的降低產品成本,所以可以用一百日圓的價格將感覺高檔的商品賣給消費者。也就是說,自然廚房的企業核心觀念就是『感覺中上階層、價格中下甚至下級階層』,這個觀念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
精品店一個售價為九百日圓的馬克杯,自然廚房只賣一百日圓;八百元的置物盒,它也賣一百元。自然廚房所用的手法就是,拿著精品店的樣品到中國,要求依樣畫葫蘆地大量生產,所以即使只賣一百元,仍然有二十五元的利潤。這是一項雙贏的概念,消費者用便宜的價格買到滿意又感覺高檔的商品,企業也賺取合理的利潤,兩方都得到好處。
再舉個例子:在成衣服飾業界中,『ZARA』(西班牙Inditex的品牌http://www.zara.com)因為擄獲中低階層的市場而勝出。住在六本木Hills的人都是中上階層以上的人,所以世界知名品牌都集中在這裡,不過最讓年輕女顧客趨之若騖的地方,就是ZARA。現在顧客都一致認為ZARA是全六本木最有魅力的服飾店。
高級品牌動輒五、六萬日幣的夾克或同等級的商品,ZARA只要一萬日圓就能買到,女用長褲也只賣五千日圓以下。一套十萬元以上的男士西裝,則只要三萬塊左右。因此就算是中下階層的客戶,也可以輕鬆購買。除此之外,融合了休閒風格和最新潮流是ZARA商品的一大特徵,ZARA不但精心研究流行的款式,還將製造過程徹底效率化,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一週到三週)就可以出貨上架,因此商品改款速度非常快,常常看到在三個星期內,店內所有商品就全都汰舊換新,這個特點完全抓住女性愛逛街的心理,女性即使不買也會想逛逛有沒有新的商品,抓住流行,而ZARA商品改款快,女性自然會想常常進去店裡逛逛,逛多了自然消費機會就增高。
ZARA在全世界有三千家以上的店面,每家分店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提供顧客最新的服飾,而且因為週轉率非常高,所以即使有庫存,折扣最多也只有打八折到八五折。
反觀高級品牌的服飾,從設計到出貨所需的時間相當長,加上商品週轉率並不好,所以出清存貨或過季商品的時候,往往必須下殺到六折以下,以Outlet的方式販賣,這也就是高級商品服飾利潤會下滑的主因之一。而另一種走低價服飾品牌的商品,售價比ZARA低,但是設計力薄弱,商品本身就沒有吸引力。看到這種只是一味追求便宜的商品,中下階層的顧客也會嫌棄。
ZARA以中下階層的價格,提供中上階層質感的商品,這就是標準的『憧憬自由之丘』的企業經營模式,所以它能夠在廝殺慘烈的服飾業異軍突起、一枝獨秀。註一: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和Big Mac Index都是一種衡量實質購買力的工具,詳情請參閱(http://en.wikipedia.org/wiki/Purchasing_power_parity及http://en.wikipedia.org/wiki/Big_Mac_index)
讓耐久產品有多次的生命週期家具產業中,愛麗絲.大山(Iris Ohyama)也是靠『憧憬自由之丘』成功的。這家公司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們賣的沙發上面。沙發是一種生命週期非常長的商品,五年到十年沒有問題。而一般會換沙發的原因不外乎:結婚、新居落成、實在太舊、搬家的時候,很難掌握到固定的客戶。而愛麗絲.大山他們的秘訣就在於他們販賣『可換衣的沙發』,也就是把普通售價在8~15萬元的雙人沙發上套一層沙發套,主打就是只要換沙發套即可。這種商品沙發本身售價是3~5萬,沙發套是7~8千。要客戶換沙發不容易,而且就算更換也可能改買別家廠商的沙發,但是換沙發套,不但價格便宜,還可以配合季節、流行趨勢來更換,最重要的是只能跟他們買,因為別家的沙發沒有這種商品。
如此一來,他們不但可以賺到沙發的錢,還可以賺到沙發套的錢,更可以牢牢的黏住客戶,這種方法是前無古人的。(這讓我想到福特汽車,大部份獲利不是賣車的時候賺,而是客戶回原廠修理車子或是保養的時候賺,原來愛麗絲.大山是跟福特學的XD)
為了未來擔憂嗎?從你擔憂的事情來分析隨著中下階級的人越來越多,覺得生活難過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什麼會大家都覺得日子難過呢?這是因為絕大多數人仍然被『中產社會意識』拖著走,而未曾考慮到應該配合自己的收入來改變生活型態和習慣,所以會將錢花在非必要的事物上。
例如大家會覺得日子越來越難過的主因有三個:房貸、車貸、子女花費,其中房貸佔的比例最高,高達45.8%,我們一項一項來討論: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執著想買房子?這種執著想買房子的觀念,一是被老一輩有土斯有財刻板印象影響,二就是人人都自認為是中產階級下的產物。以前大都在一家公司做很久,二十幾歲開始就想買房子,苦撐個二三十年自然就可以有自己的房子,也熬出頭了,問題是這有個大前提,不會被裁員,會慢慢升職,調漲薪水,所以當然會越還房貸越輕鬆。現在不同了,如果買個五百萬的房子,年輕人起碼貸八成,那就是四百萬,每月本加利起碼要還兩萬,而且現在利率很低,如果以後調高,那就很恐怖,有工作的時候還ok,哪天突然被資遣,那就慘了。最好還是先住家裏,或是租房子,等到結婚再說,可以考慮跟另一半分擔房貸,壓力會小一些。其實買房子也不算什麼大錯,問題是很多人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例如說明明買不起,硬要買,結果前三年只付利息還過得去,銀行開始要他本利一起還的時候就受不了,結果房子只好還給銀行,到頭一場空。這就莫名其妙了。大前是堅決不贊成買屋的,不過他舉的例子很奇怪也很日本,和台灣不太搭,我就不寫了。
都市人一定要買車嗎?這一點是針對台北人,就是大眾捷運系統很發達的都市,不過即使是台北人一樣很多很堅持要買車的,算一算買車的開銷嚇嚇大家:目前市場上車貸利率依新舊、期限之分,約介於4.25%至10%,期間都在五至六年間,設定費普遍為3,500元左右。
買一部60萬元的新車,貸款50萬元,如果以利率5%、分五年即60期還款,一個月約1萬元以上的負擔,對月薪3萬元的上班族來說負擔不輕。
除了貸款以外,油價不斷上漲,油錢也是不小的負擔。每月油錢的支出情況。如果以60萬元購買1,800C.C的國產車,每月固定的油錢約4,000元。除此之外還有停車費用,租車位3,000~5,000元以及路邊停車1,000元,合計油錢和停車費用,一個月8,000~10,000元是跑不掉。
還沒算完,每三個月汽車得進廠保養,基本開銷為3,000元,且不含零件耗損費用,加上每年約1.2萬元的燃料稅、牌照稅等,每年花在養車的成本上,就要12萬以上,如果偶爾的小擦撞、重新烤漆等,花費會更兇。所以不買車一年可以至少省下25萬,也就是一個月省下超過兩萬。
另外,大家最近買車都會很喜歡裝個GPS,有這麼常會去到不認識路的地方嗎?一個禮拜工作五天,不可能家裏到公司路不認識,週六週日可能太累也不想往外跑,一個月出遊一次好了,每次都一定要去荒郊野嶺,也就是說一台至少一萬塊的GPS,一年只被用到十二次,兩年就換掉了,一次至少花五百塊錢,這聽起來非常不聰明。
當然會願意花更多錢去買不知道買來幹麼的休旅車的人,不在討論範圍內,捫心自問,真的有開去山路越野嗎?除了沒必要以外,更別提油錢支出要更高。我完全沒有辦法理解。
該為孩子付出的不是金錢一般來說養一個小孩子的費用大概是四五百萬(台幣),但是如果小孩都讀私立學校加上補習班,那很有可能會超過八百萬。小孩子在讀私立大學的話,一學期要五六萬塊,也就是說加上生活費一個月要兩萬左右,這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難怪養兒育女會讓大家聞之色變。
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把錢花在教育上是值得的。看看繳交高額稅金者的名單,沒有一個是從一流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一流企業工作的人。尤其現在的教育教出的小孩已經不適用於未來的時代,從小父母總是說:『你什麼都不用管,乖乖唸書就好。』念到研究所畢業,一個月三萬五,還得常常加班,又擔心被裁員,這感覺投資報酬率非常低。
因此,與其浪費錢去讓孩子讀私立學校、補習班,不如多投資時間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當例子,把社會的殘酷面教給孩子,父母成功就教孩子如何學習父母的長處;父母失敗貧窮就教孩子,如何避免像自己一樣(這種教育永遠不會忘記吧),父母必須讓孩子有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的骨氣和韌性。
學校老師並不能教育孩子真正重要的事情,因為學校老師通過教師鑑定取得學校錄取之後,就認定這個『鐵飯碗』,但是這些老師社會經驗和能力趨近於零。不曾為轉業煩惱、不需要再努力學習、社會歷練極少的人,當然無法教導孩子如何做個有能力的人。所以父母萬萬不能把教育孩子這件事情外包給老師,以後一定會後悔的。(澄清一下,這都是大前研一的話,我對老師沒有敵意)
重新檢視無謂的支出所以現在大家明白,受到傳統的觀念影響,很多無意識的買屋、買車、花大錢在孩子的教育費上是很沒有意義的。這三項加起來起碼可以省下幾百萬的錢,自然比較不會焦慮未來。
Sunday, June 14, 2009
人非聖人
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可以有他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大可能是聖人.所以我們也不可以要求其他人的所作所爲就要如聖人一般.以我自己為例,有時候我知道一件事情發生以後,別人會希望我怎麽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爭執之後,哪一個人會不希望對方先道歉或是低頭?但是如果是我堅持的價值觀,我難道就要背棄自己來向對方道歉嗎?我發現在今天的社會裏要一方’完全’地道歉是非常困難的.我最常聽到的話就是:’我們這樣子作是不對沒有錯,但是你們也應該…….或如何如何會更好’…
是的,試問世界有沒有1%的人,在自己的左臉被人打時,會把自己的右臉再獻出去?有幾個人在酒吧跟人起衝突被打了一拳之後會不先自我防衛而直接叫警察?永遠記得,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即使當下你自己知道會有情緒化的反應,只要秉持以下的原則,就放手去做!實際上,你今天做的再完美,只要有衝突,對方還是會盡可能的挑小毛病.沒有人,我在強調一次,沒有人(或只有少數的人),能夠有勇氣可以完全在無條件的情況下承認自己的錯.每個人都需要經由證明自己的對來滿足那些許的自尊心:
1.堅持自己多年來不斷烒煉的價值觀2.對後續可能發生的事情負責3.能夠證明自己當下的行爲是經過審慎考慮的
人不能時時刻刻過的委曲求全的日子.委屈求全久了,心裏就不快樂,不快樂的人做什麽都不會成功.事情總是有要解決的一天.勇敢面對誠實的自我才是永續經營自己人生的最佳道路.
是的,試問世界有沒有1%的人,在自己的左臉被人打時,會把自己的右臉再獻出去?有幾個人在酒吧跟人起衝突被打了一拳之後會不先自我防衛而直接叫警察?永遠記得,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即使當下你自己知道會有情緒化的反應,只要秉持以下的原則,就放手去做!實際上,你今天做的再完美,只要有衝突,對方還是會盡可能的挑小毛病.沒有人,我在強調一次,沒有人(或只有少數的人),能夠有勇氣可以完全在無條件的情況下承認自己的錯.每個人都需要經由證明自己的對來滿足那些許的自尊心:
1.堅持自己多年來不斷烒煉的價值觀2.對後續可能發生的事情負責3.能夠證明自己當下的行爲是經過審慎考慮的
人不能時時刻刻過的委曲求全的日子.委屈求全久了,心裏就不快樂,不快樂的人做什麽都不會成功.事情總是有要解決的一天.勇敢面對誠實的自我才是永續經營自己人生的最佳道路.
Subscribe to:
Posts (Atom)